创业创新:如何铺就大学生就业的“人间正道”
导语: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如期来临。根据教育部新统计显示,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是历史上毕业生多的一年,也是就业压力大的一年。面临这样的形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拥有知识产权和创业创新能力,作为就业的优势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
7月,骄阳似火,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季如期来临。根据教育部新统计显示,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是历史上毕业生多的一年,也是就业压力大的一年。面临这样的形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拥有知识产权和创业创新能力,作为就业的优势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
政策推动 创业队伍热情高涨
“我们从全国范围内挑选近10处著名有机农业的产地,通过‘互联网+有机农业’的模式,并将著名产地的有机果蔬产品统筹起来,聘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对果蔬产品的质量、检测、品质等进行把关,做专业的放心的有机农产品。”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周旋军同学正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创业项目。而早在两个月前,他还在为此一筹莫展。原来,周旋军这个90后大学生,按照学校的学制应该在今年7月毕业,可是他却因为创业的需要而申请休学,他尝试着把休学申请递交到了学校。令他欣喜的是,学校按照教育部新出台的创业创新政策,给予了批准。据了解,目前周旋军的创业项目已经顺利拿到了首批300万元的风险投资基金。
实际上,周旋军享受到的这样的“政策优惠”,正是受益于教育部新近发布的就业政策,支持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与之交相辉映的,浩浩荡荡的大学生创业队伍,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生动体现。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2014届大学生就业率超九成,创业热情高涨。
大学生创业创新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是息息相关的。据了解,近两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人社部指出,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建设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机构与市场主体合作机制,用好用活市场资源,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持续推动大学毕业生以知识产权或创新成果创业就业。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驻郑高校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允许将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等成效折算为学分,允许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2年休学从事自主创业。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创业孵化基地累计为入驻创业实体发放各项政策性补贴47.24万元,为初创经济实体减免税收140.58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多万元。孵化基地的创业青年陈珂认为,较轻的财务负担能够使他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研发产品、研究市场上,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创业创新政策让他们这些青年创业者备感贴心。
适应市场 培养机制仍需创新
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小谷连日来忧心忡忡,因为他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儿:大学本科4年的时间里,他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已经获得了4件外观设计专利,但是,他苦恼的是这些专利无法顺利地实施。由于样品设计比较复杂,成本较大,加之市场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原本对他的专利感兴趣的企业纷纷望而却步。据了解,像小谷这样拥有专利的毕业大学生的遭遇,并非是少数。
时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激励着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发明的队伍。大学生提交专利申请的数量不断增长,但大学生搞创新发明,相当一部分专利都遭到市场冷遇。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率低,原因主要是当前大学生申请的专利多为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门槛比发明专利低,更多的是改造原有创意,自主发明很少。并且这些专利大多数来自学校实验室和生活中,难与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成果相提并论。同时,大学生专利转化意识普遍偏弱,多数大学生对专利制度、交易平台、出售途径、市场化分成等不是很清楚。因此,专利转化的各种门槛对于大学生来说偏高,有些还要增加学生额外的投入,且存在风险。
有关专家表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学生多与市场和企业对接,持续不断的创新以提高专利技术的含金量。一方面,高校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高校应更重视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和专利方面的专业指导,将专利创造力培养纳入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中。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行情,提出有潜力的创意,建立旨在为高校专利技术市场化提供便利的机制,让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实现无缝对接。
“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拥有知识产权的同时,还需要懂知识产权法律,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与管理中心主任刘培峰看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加技能型人才,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局的有效途径。“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不仅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其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刘培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