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孵化器助创业者点石成金
导语:目前许多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并不明晰,还未“落地”便已“夭折”的不在少数,能引来资本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培育创业项目的土壤——孵化器,除去肉眼可见的物理空间,大多数呈现野蛮生长态势,且分布零散,真正能给项目带来价值提升的少之又少。
如果有一个企业的老板愿意拿1亿来分给员工,那这个企业的老板肯定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如果说好了又不给,那无疑就变成了一场闹剧。
被称为“霸道总裁”的超级课程表创始人兼CEO余佳文,由于其90后的标签和曾经许诺“拿1亿利润分给员工”而红极一时,但是当大家都在期待他兑现承诺的时候,他却在公众面前公然表示对自己去年承诺的“拿出一个亿利润分给员工”反悔了,自称“认怂,做不到”。
近一年多来,广州陆续涌现出了超级课程表、兼职猫、e家帮等知名创业项目。然而,还有众多还未被媒体关注到的创业项目正在兴起。以创新谷为例,2015年春季创业团队招募计划显示,创新谷要投资1亿元在全球范围内精选60个创业团队或初创企业。
随之兴起的是以创新谷、中大创新谷、CCiC、创客街等各种形态的众创空间。今年广州提出了新一轮孵化器倍增目标:到2016年,全市孵化器将达到120家,在2011年基础上翻两番。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许多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并不明晰,还未“落地”便已“夭折”的不在少数,能引来资本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培育创业项目的土壤——孵化器,除去肉眼可见的物理空间,大多数呈现野蛮生长态势,且分布零散,真正能给项目带来价值提升的少之又少。
寻找理性伙伴 避免创业“吹泡泡”
如今,从青年到中年,全民创业似乎成为眼下的一种经济新常态。就连地产大佬潘石屹前段时间也笑言公司近离职了7名员工,有6名去互联网创业了。
广州白领王克,也曾希望在这股创业大潮中实现“一夜暴富”。但经历了失败后,王克意识到了当前创业的跟随之风。2013年,王克从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辞职,创办重大疾病在线问诊、病情跟踪平台,得到了300万元的天使投资。但很快,APP还未红起来,又因优质医生资源的流失导致用户萎缩而关停。
王克只是众多失败的创业者中的一个。在全民创业生机蓬勃的同时,有些人看到了它的“泡沫”。金德尔伯格为《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写“泡沫(Bubble)”词条时这么描述:“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谋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不感兴趣。”当资产价格偏离价值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泡沫。
回首当年在各个领域红极一时的互联网公司、APP等,皆是在某个适当的契机之下,通过社交网络的爆炸式传播引发了用户狂热追捧。但同时也面临内容缺乏持续价值、用户黏性低等问题,大多没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厄运。
活跃在广州创业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告诉记者,他整理了广州近年互联网项目的死亡名单,共有160多家企业,成立时间从2011年至今,大多在2013年和2014年,分布于互联网的12个行业领域,其中,为集中的互联网+餐饮和互联网+旅游等行业,都有30多家死亡企业。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李立新提到,现在股票赚钱了,大家都往一级市场投。新三板也赚钱了,大家往早期投。早期也赚钱了,越来越多的人要去创业。VCHELLO创始人俞文辉也提到,现在仿佛所有人都被裹挟进来创业了,过度兴奋。“‘乱战’的时代到来了。”
草根天使会创会会长陈维伟向笔者讲了一个互联网投机与泡沫并生的故事。“我昨天看到一个做互联网众筹的项目,创始人一个人花了几千元成本做了个网站,包装了几个不是专职的合伙人,然后去别的平台众筹。出让10%的股权,结果很容易就众筹到了100万元。现在很多创业者,自己的产品和团队还没搭建好,就拿去融资,结果还真的很容易找到人投资。”而互联网创业者投机背后,离不开投资人从种子到A轮、B轮接力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利润空间,这也无形中助推了项目高估值的大行情。
朱华明是一位连续创业者,随着创业经验的不断成熟,他面临的一个大挑战是如何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硬件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不少投资人看来,年轻的创业者虽然拥有很前沿的想法和态度,但是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协助其成长的创业伙伴。
“在观察大多数创业失败案例都可以发现,团队缺乏一个可以信赖的创业伙伴。”天使投资人陈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缺乏合适的创业伙伴一方面会让创业者缺乏自省的角色,容易出现泡沫的现象。另一方面没有创业伙伴的陪伴,创业者的创业道路会格外艰辛。
有“内涵”的孵化器 才是创业者“刚需”
不难看出,创业项目的“命运”与其背后的投资人或是孵化器息息相关。
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提供豪华导师阵容,良好的办公环境,进行创业指导,融资,推广,财政等服务……在广州,绝大多数的孵化器简介上都大同小异地这样写着。
除了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及其上述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外,几乎每个孵化器都声称自己有着十分“豪华”的导师阵容,导师帮扶机制也不尽相同。例如,创新谷、创客街等,定期会举办路演活动,让创业者和导师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还有些孵化器会对入驻项目进行长期跟踪,如果团队在某一阶段遇到困难,会帮团队约见导师。但对于个别孵化器来说,导师更类似于一个荣誉称呼,与创业团队碰面的机会甚少。
从走访来看,当下广州孵化器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种,种是收取相应的房租(当然也有不少孵化器是免费提供办公空间);第二种是占取创业项目一定的股份,随着产品的升值而升值;第三种,孵化器自身成立投资基金,在为团队寻找投资方的同时,自己也投资创业项目以收取回报。
“孵化器真正在于人,包括里面的创业导师、团队、投资人;而不是地。”广东天使会发起人及秘书长何巨介绍,现有孵化器分布零散,其运作模式都不能给项目带去真正的价值提升,因为物理空间已没有多大意义,它们不能提供更多的智力孵化,无法帮助项目分析切入点、推进、打磨,更加不能带来资金。
王克坦言,对创业团队来说,政府有大把的场地,所以孵化器的场地没有太大意义了。现在稀缺的在于,谁能给企业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孵化器核心不是给太多的钱,而是在种子期,给项目更多的打磨,经营方向的讨论、纠正,还有完善商业模式、完善团队、完善股权结构,然后再给它投6000美金到20000美金”,他比喻道,“这好比村姑打扮,好了之后才会有人追求,公司也是如此,商业模式切入点找准才容易拿到资金。”
岭南创业与投资俱乐部联合创始人杨凌云认为,广州的孵化器没有绝对的好坏,每个孵化器都有自己坚持的理念以及擅长的领域,要各自发挥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创新谷助理总经理孙鹏表示,从创业团队方面来看,若是在腾讯、唯品会等互联网公司跳出来的创业人员,属业内资深人士,对于他们来说,技能和资金是足够的,不需要孵化器,免费办公场地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就孵化器本身角度来看,它提供的只是一个硬件,软能力远远落后于硬实力,各个孵化器后面有多少“料”,创业团队在选择时要判断清楚。包括很多投资人在内,他们不建议和鼓励有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驻孵化器,只要自己可以发展好业务和发展产品即可。